我曾經非常喜歡他,更為此瘋狂過。
這種感覺我不知道將來會不會再有,但往後我肯定會經常想起他──
直到有一天,我不再那麼難受為止。
我曾經非常喜歡他,更為此瘋狂過。這種感覺我不知道將來會不會再有,但我肯定會經常想起他──直到有一天,我不再那麼難受為止。
愛,讓我們豁出去地、用力傷害對方。
有些事情,提前去想得太過仔細,反而使人對前進感到膽怯。關於未來,從很久以前我就已經抗拒想得太遠,我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那時,我每天都在告訴自己:明天的事,就讓明天再說。
這種赤裸裸的默契,叫人興奮地心驚膽顫。那時我就忍不住想:如果這都不算喜歡,什麼才叫喜歡?──這大概是我活了二十多年來,直至目前為止,最接近愛情的一刻。
關於那種接近「愛」的滋味,我嘗到的最真實的,其實只有高鎮東留下的那些失去金沙後,又苦又鹹的味道而已。
我抗拒不了這種誘惑。嘴上不說,但跟他在一起,快樂便來得很輕易。
我不懂怎麼形容那種不滿足的感覺,只知道空虛寂寞有時能把人折騰得發瘋。
那晚的我彷彿倒退回十幾歲時的輕狂少年,明知無望,還是任由自己朝一條黯淡無光的前路狂奔而去。
來不及告別,就先習慣淡忘。
有時痛苦能有效地提醒一個人不要忘記,我不想的是他一轉頭就忘了我。
【藝文影視圈動容推薦】
徐珮芬詩人
陳又津小說家
黃益中公民教師
曹瑞原《一把青》金鐘導演
楊雅喆《血觀音》金馬導演
羅毓嘉詩人
「一部誠摯、深刻的人生故事。」── 導演 曹瑞原
「兩個不諳水性的人在這名為「台北」的黑水裏載浮載沉好多年,知不知道對方就是自己等待的救生員?」── 詩人 徐珮芬
程瀚青與高鎮東,一個是寡言內歛、親情至上的修車師傅,一個是浪蕩不羈、縱情享樂的酒店經理,兩人性格迥異,卻有一拍即合的默契,即使身處壓抑的社會氛圍,仍不能自主地走在一塊。
兩人初識,是一看對眼便不問未來的貪求歡快;重逢,是命運注定兩顆心要撞擊得既快樂又痛苦;而再次復合,則是放手一賭、不再防備──愛再荒涼,也要用鮮烈的痛,來抵擋遺忘。
故事孕生自尋常的台北地景:西門町的機車暗巷、陽明山的萬家燈火、中山北路的深夜狂飆、林森北路的燈紅酒綠……,一幕幕都帶著光陰厚度;相繼獻聲的九○年代流行音樂,不僅烘托出時代氛圍,更為這段感情的離合悲喜,下了恰如其分的註腳。
作者初試啼聲,語調平靜節制卻飽蘸痛楚,召回上個世代的惶惑靈魂,於字裡行間一一顯影;故事中眾生相的交互映照,既交織出對愛的深切感悟,也引人思索何謂人生的追求。
台北人 鏡文學人氣作家
生長於台北的九○後,卻有著一個老靈魂。
2016年末初試寫作,即在各網文平台獲得極佳的迴響。 為音樂而寫作,每一段文字都來自於當下所聽的歌曲。 在台北這座城市中行走間,採集過往的痕跡。 並試圖在文字中,讓往日的燦爛再度發光。
著作: 《我的一個朋友》﹑ 《台北故事》﹑ 《林森森林》
「台北人」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beiren/
「台北人」鏡文學作家專頁:
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writer/15725
「讓我先深呼吸 其實是fb上慕名而來,看到很多人狂推,就來了。 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看完的震撼,與空虛與空白,然後等回過神來,悲傷的後勁幾乎是鋪天蓋地而來的,心口是抽搐的疼......接著開始大哭 = = 作者的文筆不疾不徐,很穩,穩到很壓抑,其實看到中後段,似乎已隱隱有感覺結局大約不會是那麼讓人愉快的。但實在已經完全掉入作者文字世界的情境中,我幾乎會覺得自己好像就是程瀚青。因他快樂而快樂,因他難受而難受。台北故事,好直白而簡單的名字,它就是一個故事。講述兩個男人,還有一些人的人生,原來到最後,不管是不是主角,都只是彼此命運中的一個過客,看的過程中忍不住一直在猜測的其中到底有多少真實成分,無法自己的糾結這個問題,我覺得可能很多人也會這麼想吧…… 看完之後我很猶豫,覺得若不留言,感覺很對不起一個好作者,也對不起這麼好的一個故事。但感覺我講了好多廢話,其實總而言之,我也只是想說一句:這真的是個很棒、很棒的故事。我可能會好多年忘不了,幹,這後勁太可怕了……心理陰影面積無限擴大中 = = 為我們台灣網文忽然橫空出世一位好作者感到無限激動!」
「近年來看過最棒同志文學!(雖然我講不出耽美與同志文學的差別,但就是覺得這不像耽美) 我哭成傻逼……結局真的超虐的,倆個人不約而同給對方準備了禮物,在林森北路錯開來——但不知道為何又覺得滿合理,雖然很殘酷.....(有如對穿腸般口吐四兩鮮血)林森北路那種夜夜笙歌的夜色和酒家生活感覺描寫的超寫實,雖然沒去過酒店,但感覺好像真的就是那樣子啊!北郎真的好棒!繼多年前的《藍宇》之後,又一大陰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擺脫@@ 拜託出書,我給你跪下了」
「感謝台北人,感謝讓我看到這篇故事!大推 躲在棉被裡大哭。簡介上那段話,可能好幾年都忘不掉了。大愛這篇同志故事!大推!! 強烈期待實體化啊!」
「非常好看,感謝作者寫出這樣的好故事,有哭。你不試圖灌輸讀者任何觀念與想法,也不老生常談再用大篇幅講同志如何尷尬難過,只是最單純寫出那個年代倆個男人各自的人生。我真的有哭。」
「如果這是真實故事,請不要告訴我。我哭了。結局彷佛一記七傷拳,心肝脾肺腎嚴重受創……非常好看、深刻。樸實簡單的文字,好似很平易近人,實則藏了多銳利的尖石刀鋒,如果人生是一場美麗折磨,在最後一章嘎然而止,我實在很想問程瀚青,你後悔嗎? 在蘇爽泛濫的時代,感覺突然淘到金礦的驚喜感,超棒的作者……」
「太好看了,分了幾天看完了這個故事。文筆本身可說是樸實無華,但隱藏在這種安靜之下的卻是一波又一波的悲傷,使得整個故事非常壓抑,壓抑到最後甚至哭不出聲,眼淚掉了下來卻發不出聲音,心像是破了個洞,感覺不到痛了,但就是涼絲絲的,很難受。」
「告白版傳說中的北神,慕名而來。其實私已經有點搞不清楚最推的是哪一部,版上三部都有耳聞,感覺很厲害,女生就算了,看到連很多男性網友都在熱推。也算罕見奇景,決定跟著這道北風來朝聖。看完再補心得,私絕對不是一個潛水讀者~感覺從筆名開始就透著一股高人的酷勁了」
「你真的很厲害,不知道怎麼講,感觸超多的……我也不年輕了欸,也過了會瘋狂追小說的年紀(平常上下班就超累,放假只想一直睡覺而已),我是看到很多人在推這部好奇來一下,一看就有點停不下來。你的文字不煽情也不矯情,平平靜靜的,但讀起來就是很沉重不知道為什麼。而且好多東西,超有共感的……」
「好有感!無論是高鎮東還是程瀚青,你的敘述方式都能讓人感同身受到骨子裡。我Line裡有個朋友群,有同道中人也有異性戀,你的書在我們群裡被推爆了,很多人都有來看過你寫的故事。都覺得寫得非常好,希望能有機會看到你的小說被翻拍成電影,一定支持!」
「由衷希望這部台北故事以後能有機會被翻拍成電影,真的很希望。 張學友的演場會票,那輛紅色重機,倆個人的台北故事——我以後也許會經常想起,直到有一天,我不再那麼難受為止。之前會很好奇這到底是不是真實故事(因為太寫實了),但現在卻突然很希望它不是。這種遺憾不知道得花多少時間才能消化,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程瀚青,不管是不是真有這個人,我都祝福你。要好好活下去。感謝作者。向台北人致敬」
「大哭,不能呼吸。 『我叫程瀚青。 我曾經非常喜歡他,更為此瘋狂過,這種感覺我不知道將來會不會再有,但我肯定會經常想起他——直到有一天,我不再那麼難受為止。』向台北人致敬。向台北故事致敬。最好的文筆,最堅持的態度。最棒的同志文學。2017我最喜歡的網路作家。謝謝你,給我們寫出了這麼深刻的故事。(我覺得我不敢看第二次了……)」
「這些故事裡,都存在著傷心人的知己。羅大佑寫的那句歌詞:情到深處人孤獨。在台北這座城市,每個角落都藏著一些故事,這些人間喜劇或悲劇,可能一生都不會為人所知。只有那些當事人,懷拽著它們,沉默度過一生。到老,到死之前,或許他們有一天也會講給第二個人知道,當年的台北,當年的情懷,當年的故事,無人知道幾分真假,但總會聽得幾分傷心幾分痴——但我想,這肯定就是北郎筆下,"這些"台北故事的魅力了吧......」
「有點像在看以前劉德華的系列港片,很有畫面 不自覺看到快天亮,其實看到中段後,已隱約猜測到結局,但還是忍不住看下去。很驚艷的故事,看完的當下其實是沉默的,隨後後勁是一波波地上來,說不出是什麼感覺,很複雜。個人雖不是男同志,但還是很有感觸。」
「看完非常想認識作者。很好奇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能夠寫出這樣的文字與這些故事。看完沉默許久,然後一個衝動上網買了張學友的精選輯,樸實無華的文字化成一把利劍,腦海會浮出許多情節與畫面,我可能會很久無法釋懷這部台北人寫的台北故事。」
「好痛,好悶,也好空。很喜歡作者的文筆,本身也有在寫作,這樣的故事架構很特別,劇情也很新引人。可是結局太痛了,痛得悶,痛得心裡空,極度悲傷,卻掉不出淚。很棒的作品」
「你的作品代入感甚威,閱讀過程文字會自動轉換成畫面。程瀚青在他弟弟面前應該是有某點自卑感的,他們就像一種典型的家庭例子:一對孩子,一個優秀,一個不成材,從小就要被拿來比較的那種。但隨著巨變,不成材兒子扛起家計,那感覺妙了,很有一夕間當家作主、鹹魚翻身(?)的感覺。弟弟聽他的。爸爸也聽他的。你沒有明點出來,但很多地方能感覺出來。程瀚青的感受很複雜。他對程耀青如父兄。對弟弟有期望,對他的關心,有時又很不耐煩。很奇怪,程瀚青在大多數人面前,包括陳儀伶,高鎮東,甚至他老爸,都是寡言沉默的一面居多,但對他弟,就很容易流露出「人」的一面。有情緒。有喜怒哀樂。有活力。這跟高鎮東在一起的感覺又完全不同。很妙。真的。你把人的關係態度把握的極好,而且非常自然。」
「很難講心中的感覺,真的要說,好像再多言詞也表達不完整那種複雜的心情,千言萬語最後也只能說一句:你出書吧。我真的會買的。 以前有部叫藍宇的電影(主角是胡軍劉燁),也是小說改編。真心覺得台北故事跟我的一個朋友都毫不遜色,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改編的可能,但衷心期待會有這麼一天。看你的文字已經很有在看電影的錯覺了,然而臺北最後的結局真的是……(不敢打出來,怕沒看過的朋友往下看到留言,結果不小心爆雷= =)反正寫得真的好,至少我很喜歡。(眼眶真的有紅)最近看到臉書上很多在分享轉推,老實說還滿高興的,彩虹旗的福音。很喜歡你」
「雖然我是男的,但我真的哭了。不知道怎麼說,看你寫得故事,我覺得更像在看電影。畫面感非常強烈。而且你寫得第一人稱,真的真實到讓人感同身受。這不是一篇浪漫、或者很娛樂的故事,你不走主流,但比起時下很多的所謂爽文狗血文,你的故事更叫人刻骨銘心。就像一把現實的刀,以最煎熬的速度,把讀者的心剮得一片一片。文筆自然不用說,下面很多留言都已經誇過,但該講還是要講:你真的很厲害」
小說裡程瀚青與高鎮東兩個男人在九○年代末,愛上彼此,然後死之而後生。在狹促倥傯的時代裡,兩個處在低層階級的男人何以發覺自身,以及對彼此的慾望?慾望升騰成愛,中間又要經歷多少代價?這不是一般愛情故事,更刻畫八九○年代那個蒸蒸日上的台灣,以及無法隨時代上升的人又將何去何從?
《台北故事》在鏡文學發表後,迅速成為回覆最火的作品。讀者追得勤,也不吝於承認自己「看哭」了。讀者暱稱作者台北人「北郎」,似乎這樣更親密、更接近作者……
台北人v.s. 鏡文學編輯 出版對談
《台北故事》即將出版之際,鏡文學邀請台北人與本書的責任主編佩璇兩個人進行對談,兩人走訪了書中的幾處場景,與讀者分享這本書從網路連載到正式紙本出版的過程以及有趣的故事。
台北人:一切對我來說都是初體驗,有過短時間的驚喜,從那之後到現在,都是戰戰兢兢吧。我沒辦法放鬆。尤其越接近出版日期,自我懷疑的時刻就越多,怕自己給不出好東西。或者根本不足夠好,我想的滿現實的:就是怕對不起掏錢買書的讀者。關於出書,我想像過很多可能,老實講其實後悔過,因為我不是很喜歡頂著壓力做一件原本對我來說該是很輕鬆的事,但想反悔也來不及了。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下去。
佩璇:我想來談談當初決定出這本書的感覺。我自己第一次讀完這個故事,很喜歡兩位主角都採用第一人稱交互穿插的的結構。先聽了一方的心聲,再聽另一方訴說,讀者比主角更能清楚看到這段關係的全貌,也更意識到兩人的感情觀、生活面貌的差異,知道雙方的情非得已、也能體會為什麼有難以排除的難處。尤其到了最後一段,兩人交互穿插的節奏變成一篇一篇,節奏更緊湊,讀起來非常讓人想追下去。我覺得當時追更的讀者們,內心一定很折磨啊(笑)
所以一開始想像紙本書的時候,很想延續雙聲調,透過實體的紙本書樣貌來呈現,還異想天開地跟台北人討論有沒有可能讓書從左、右邊讀起各是上、下部,但一來是怕讀者不好閱讀、二來是沒有先從程瀚青的角度進入,也會失去情感上從認同程、到理解高的轉折(順帶一提,這就是後來我們請專業讀者小部讀這個故事,他很厲害指出「台北人是聰明到狡猾的作者」這點),所以最後決定還是乖乖地按照順序。
此外,全書版面設計,選了兩個色彩和形狀不同的圓形,來代表兩位主角,設計提案一開始的元素:照片、電影感、復古字,我們也跟設計師有些往返修正,到最後呈現出略為安靜的氛圍。
佩璇:書中包含大量和80-90音樂或文化有關的描述,我自己在讀的時候像是讀一部文字電影,所以最初就決定要放入台北實景的照片作為陪襯,強化影像感。另外,我覺得北郎的影音品味自有一套美學,她的音樂品味超群!有次通話討論事情,也聽到當作背景的粵語音樂,印證了作家專訪時說的,在家一定要開著音樂創作。
這個故事會讓人很入戲,一直忍不住回想「如果當初,是否就會」。如果是我來形容,就是一個情緒的強力磁鐵啊!覺得如果能回饋讀者,和大家分享故事背後的故事,應該能有療癒作用。所以後來又跟北郎討論製作私語別冊,結果得到超~~棒的內容!同事們看了都很喜歡,也能更了解這個故事和北郎的創作觀。真的很精采唷~只有首刷限量附贈唷~(壞心笑)
台北人:談到音樂,應該是和寫東西的習慣有關,寫作時我得在家裡,一個足夠我可以放肆,放鬆的空間。因為我必須聽音樂,要不寫不出一個字。音樂要開比較大聲。(在公共空間玩這個就擾民了,寫東西時我也不喜歡有太多聲音干擾我。)不過我在家一定開音樂,不管寫不寫東西,所以那天佩璇打給我才會聽到歌聲。我大概有印象她說的是哪首。
至於畫面感,確實,都是腦子先有了畫面,才會去動筆的。 對我來講這三樣東西的因果關係是這樣:沒有音樂,沒有畫面,沒有文字。
佩璇:我還要說,故事中出現歌曲的地方,每一首歌北郎都很清楚發行年份,毫無失誤,這很厲害!
佩璇:北郎的敘事魅力之一在於她的插敘、倒敘,是從更晚時間點來談過去,但也會預告對過去來說還沒發生的未來的事。
所以讀者會反覆被提醒一些事情,像是去曼谷的事情、兩人第一次相遇的機緣。當然中間也會有一些留白,她的時間感是迴繞的、是相對的,大多時候不明說時間點,只有一兩處像是紀念性的點出明確年月日。
可能我對時間很好奇,所以就幫人物做了年表,也因此注意到一些小小的矛盾,像是:程家兄弟到底差幾歲?高鎮東的初戀從開始到結束是到什麼時候?其實他們都不影響情節,只是我們未雨綢繆,為了遠大的影視化目標做準備,就和北郎一一把這些地方用不動聲色的方式修順。
台北人:佩璇拿了一張自製的年表給我看的時候,從沒有過這種經驗,我心裡其實是有點震驚的。瞬間很多念頭閃過腦海,感覺她很謹慎在做這件事。所以回家也顧不得休息,按照那張表逐章做修改。大致上,時間邏輯都是參照那張年表做修正,過程中又在瑣碎細節做反覆確認溝通,八成都是按照編輯給予的專業意見去做。不過頭兩章改完,那股激動勁兒就差不多耗光了。那張年表還有個附屬功能,像條教鞭,覺得很煩的時候,看一眼上頭的標註與螢光筆,壓力又來了,不敢再拖,繼續接著改。
那張年表我到現在還留著。估計會留好久。
佩璇幫我很多啊!這個故事原版其實存在很多問題。我以前寫東西多是看心情,也很隨便,沒有草稿,沒有大綱,全部都在腦子裡,想到什麼便寫什麼,所以通篇故事的時間很多都是跳躍著來敘述,沒有一個明確的順序,很亂。再加上我不喜歡回頭看自己的寫的東西,其實好多衝突性的問題都赤裸裸地擺在那裏,可我沒去管。後來不得不回頭校稿的時候,說實話滿痛苦的,感覺像是遭報應。自己都看不太下去。原稿最大的問題就在它的時間邏輯。她替我理清許多細節之處。我覺得最辛苦是她。她為小說做了張清楚的年表,哪一年發生什麼事件,主角幾歲,哪裡可能存在邏輯衝突,人物語氣等等,我以前不會去注意這些。
這種編修工作就好像拔豬毛一樣,你總不能為了貪快澆瀝青吧?如果你想把它做好,只能拿它當作份細活對待,用鑷子一根根的挑,挑玩了還得回頭檢查好幾遍,她沒得選擇,台北故事她看了好幾遍。老實說這件事連我自己打從心底都不大願意做的。這個過程感覺像用愛在彼此折磨,她痛苦,我也痛苦,但停不下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盡頭。
工作時佩璇的耐心好像黑洞一樣,我有點探不著底。不過好在有她。這不至於變成一部問題故事。
佩琁: 這種痛苦多少帶著種甜蜜的愛啊,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本來把年表給北郎當天說,回家後歇個幾天再開工吧,沒想到隔天一早就收到部分回稿,我自己都嚇了一跳,有些不好意思。但能遇到認真回應的作者,身為編輯總是超級感動的,好像寄出了告白信被慎重看待的感覺(心)。希望這份愛苦盡甘來囉~
台北人:我想要分享一個關於這本書的小插曲,讀者看到書中有一張溜冰鞋的照片,拍攝這張照片時發生了一個美麗的巧合。
當時攝影師去西門町取景的事我原本是知道的,佩璇和我講過,但細節不清楚,也不知他會什麼時候去。我最喜歡的那張照片〈夜間萬年大樓前提溜冰鞋那張〉,就在第一批交回的照片裡有好幾十張,提著鞋的照片就那一張。我第一眼就很鍾意,一時興起,就挑了那張照片給我好友看。他看完那張照片驚了一下,竟告訴我:這幕我前幾天在西門町見過,那雙鞋我記得!
我當下哭笑不得,還有點不相信。他還原了當時的情景與細節,他說那天是晚上,他剛健身完經過萬年大樓前的十字路口,見到有個男人提著那雙鞋站在馬路上,一個攝影師蹲在地上拍照,他站在那攝影師背後,覺得那雙溜冰鞋好好看,不禁多看了幾眼。誰知隔幾天,我就把那張照片傳給了他。
他不斷追問我那是誰,在做什麼,我和他說了書要出版的事,他覺得好酷,又有點不真實。我們認識太久,我感覺他要說的不是這個,果不其然,後來,他有點不好意思地問我:能不能幫我問那雙鞋在哪買的?
我朋友把這事跟他女朋友說。我把這事給編輯說。編輯又跟攝影師說。結果就傳開了。大家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我想這也算是這本書出版過程中的美麗巧合和緣份吧。(笑)時間 │ 4/27(五)7:30pm - 9:00pm
地點 │ 誠品信義店 3F Forum
主講 │ 鏡文學編輯群、台北人、林慶祥
活動簡介 │ 2017年成立的鏡文學,致力協助華文作者出版作品、授權與改編,創造作品IP化的最大價值。本講座由鏡文學編輯群與作家一同分享從創作過程到IP推廣的精采故事。
Copyright © 2017 Mirror Fi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